(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當下熒屏眾多的田園風綜藝中,《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個獨樹一幟的存在:從節目內容和風格說,該節目的治愈系風格立足于更為堅實的大地;從產業講,該節目為文旅融合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本;從文化傳播說,該節目為齊魯文化的全新表達提供了一個自信而扎實的嘗試。
在田園風綜藝領域,《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是最新的節目。采摘、做飯、過自給自足生活的《向往的生活》已經做到了第六季,《我們的客棧》《寶藏般的鄉村》《云上的小店》也都走進鄉村,質樸、簡單、田園美,主打治愈的鄉村田園風綜藝追求的是詩和遠方。《在希望的田野上》不乏“詩和遠方”,但希望的田野上的“田園”更為真實親切。“藕花深處尋易安,詩詞歌賦看今朝”,節目嘉賓半身淤泥捧藕香,確實是在李清照的家鄉,一切都是這么自然;“鮮少表露情感,鐵匠父子互訴心聲”,大名遠揚的章丘鐵鍋背后的故事,洋溢的是真情。治愈系的“詩和遠方”不僅僅是喝茶聊天,還有沾滿泥土的真情流露,腳下有泥,臉上有汗,《在希望的田野上》提供的“詩和遠方”不是虛無縹緲,而是腳踏實地。
文旅融合是當下文化產業發展的熱門話題,作為綜藝節目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這方面也提供了一個樣本。《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是一個孤立的綜藝節目,節目是2022年熱播劇《三泉溪暖》劇綜聯動的成果,節目不僅在播出上接棒《三泉溪暖》,而且嘉賓也是《三泉溪暖》的主要演員,內容上則是在續寫鄉村振興的青春之歌。節目遵循的是綜藝的敘事脈絡,但當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隨處可見,這檔綜藝里藏著新時代的“田園牧歌”,學習黑陶制作、展現鐵藝之美、看黃河風物、為章丘民宿做策劃,《在希望的田野上》也是章丘文旅的推薦之旅。
齊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用影視綜藝合理地進行表達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嘗試的課題。熱播劇《三泉溪暖》在齊魯文化的表達方面已經做了有益嘗試,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溫情塑造以及“家文化”的浸潤,已經讓觀眾領略到齊魯文化的真實與鮮活、溫度與高度。《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這方面更進一步,僅僅是人物塑造方面,《三泉溪暖》中的“高拍拍”在新綜藝中成為了力量擔當和責任擔當,劇中的“張麥圈”在新綜藝中顯示了自己的多才多藝,節目嘉賓滿昱彤打鐵、挖藕、喂養黑豬不在話下,顯示了山東姑娘的乖巧可愛、充滿正能量、內心卻有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兒。制黑陶、打鐵鍋、尋蹤李清照、拜師學藝苦練“老梆腔”,《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田野推薦官”們推薦的不僅是旅游資源,還有藏于鄉野的齊魯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綜藝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僅有故事性,還有文化性,在故事中見證齊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倪自放 作者系山東省簽約藝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