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閣是怎樣的景點?
清音閣,位于中國四川峨眉山牛心嶺下,海拔710米,又稱臥云寺,唐時名牛心寺(現在的牛心寺為后牛心寺),明朝初年,僧人廣濟將其改名為“清音閣”;清音閣只有一個殿堂,閣前有“接王亭”;清音閣雖小,但地勢險要,居高臨下,氣勢逼人,山環水繞,景色優美,其整體布局體現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是我國佛寺園林建筑的典范,有峨眉山十景之一的“雙橋清音”。
清音閣,位于峨眉山牛心嶺下黑、白二水匯流處,唐朝時名牛心寺,唐僖宗時,江陵慧通禪師將其改為臥云寺;明朝時期,廣濟禪師取晉代詩人左思《招隱詩》中的“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改寺名“清音閣”。
歷史上,該閣曾三次失火,現為1917年后重修;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清音閣只有一個殿堂,供奉華嚴三圣,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
此外,閣前有“接王亭”。《峨眉伽藍記》稱:“閣下舊有接王亭,王者孰謂,謂御前頭等侍衛海清伍格也。”意思是說,當年,海清伍格親王奉康熙皇帝命朝拜峨眉山,僧人為了迎接他,“拆掉舊亭,重建新亭,取名‘接王亭’”。
清音閣有哪些景觀?
在清音閣深夜聽“清音”,是最好的黃金時段,早在1200多年前就大有人在了:唐代初年的高僧繼業三藏,從印度研經歸來,常信在大峨寺后的呼應庵中。夜聽清音,已成了他多的癖好,每每必至,往返六十多里,風雨無阻;還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傳說:在一個月明星衡的秋夜,他喜孜孜的傾聽著“清音”返回庵中。
在黑、白二水匯流處,高興地拾得一枚奇石,竟如人面,眉清目秀,活生生的呼之個人成分出,以為至寶,供奉前,見石之處,后名“寶現溪”。
而今,雖然人面寶石不見了,但“寶現溪”這個地名是無法磨滅的,至今還泛起人們聽清音的興頭。
在清音閣,可看到山光水色,聞到花草芬芳,聽到流泉清音,觸摸到亭臺碑石。它集中了視覺美、聽覺美、嗅覺美,使游者獲得峨眉風光總體的審美感受;古今游人多稱譽為“峨眉山第一風景”。
高處,玲瓏精巧的樓閣居高臨下。
中部,是丹檐紅樓的接御、中心二亭、亭兩側各有一石橋、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雙翼,故名雙飛橋。
近景,則為匯合于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側黑水,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龍潭,繞洪椿坪而來,水色如黛,又名黑龍江;左側白水,源出弓背山下的三岔河,繞萬年寺而來,水色泛白,又名白龍江。
兩江匯合沖擊著碧潭中狀如牛心的巨石,任其黑、白二水洶涌拍擊,仍巍然不動,組成獨具特色的寺廟、山水、園林環境。
“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弟也巧妙地將二橋一石概括為:“雙橋兩虹影,萬古一牛心”。
這樣如詩如畫的“雙橋清音”是“峨眉山十景”之一;這里一年四季,無論晝夜,滿回蕩著水聲,這水聲單一而清晰,加上兩橋,故而譽為“雙橋清音”,成為峨眉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