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無垠的宇宙,自古以來便令人心馳神往,人類對星辰大海的追逐與探索更是從未止步。近期,全國首檔以“觀星”為主題的自駕露營青春慢綜藝浙江衛視《追星星的人》第二季正式開播。
作為行業首創的“追星”綜藝,節目不僅配備了專業觀星設備,還邀請專業星空攝影團隊和獨立攝影師參與其中,帶領著觀眾一同進行科學觀星,是以“天文即國潮”作為切入點,在逐夢星辰的同時進一步探究中華民族為人類認識宇宙作出的貢獻。
本季節目播出5期,已經科普了干貨滿滿的天文知識。天文學家依據星云的不同形態將色彩斑斕、形狀各異的星云分為彌漫星云、行星狀星云、超新星遺跡和雙極星云。形似貓爪的“貓爪星云NGC6334”屬于彌漫星云,不僅看著可愛,還是一個孕育著大量新恒星的“宇宙托兒所”。
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蟹狀星云”則屬于超新星爆發遺跡天體。對此,早在我國宋代史料《宋會要》中便有所記載:“致和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守將作監致仕楊惟德言:伏關客星出現,其星上微有光彩。”這給后世的科學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數據,讓他們得以通過研究天關客星的相關記錄,來證明宇宙加速膨脹的理論。
“二十四節氣”則是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記錄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總結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宋代著名的科學家沈括更由此制定出了“十二氣歷”,把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每月有大月、小月,大月為三十一日、小月為三十日,解決了用十二個月來配合二十四節氣的陰陽合歷所存在的矛盾。
早晨出現于東方稱“啟明”,晚上出現于西方稱“長庚”的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其半徑與地球相似,質量是地球的五分之四,但表面的環境卻截然不同。金星的大氣氣壓是地球表面的92倍,表面溫度更高達472攝氏度,是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雖不適合生存,但這顆表面閃爍美麗的行星卻被視為“美的化身”,表面的地貌幾乎均以現實中或神話中女性命名,其中便有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史學家班昭與清代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
而在古人的觀點中,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這五大行星是和太陽、月亮并列的“日月五星”,一起被稱為“七耀”。有專家認為,傳統所說的“五星連珠”是以地球為中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顆行星位于太陽的同一側,其張角小于六十度,并且是能夠被人們用肉眼所觀測到的現象。而據各大行星的公轉規律進行推算,“五星連珠”大概四十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
其實,從第一季節目伊始,《追星星的人》就旨在將天文知識融入旅途,觀眾跟著嘉賓們追星星的腳步,不僅認識了天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了解到“星星眨眼睛”是由于恒星光線受地球大氣干擾后模糊晃動的結果,更得以窺見“奧特曼星云”、“玫瑰星云”以及“心狀星云”絕美的身影。
著名的“M78奧特曼星云”位于距離地球約1600光年的獵戶座中。麒麟座龐大分子云末端的“NGC2237玫瑰星云”則離地球約5200光年,星云質量約為太陽的10000倍,在其130多光年的空域內正孕育著數以萬計的恒星。而更遙遠的還要數約7500光年外的“IC1805心狀星云”。這是一個橫跨200多光年的巨大星團,內部的氫元素不斷發射紅光,使得整個星云呈現出紅色的光芒。“在看星星,也在看時間。”這些神奇變幻的天外星云,讓我們感受到了來自宇宙的終極浪漫,激發出了那份馳思寰宇、探索浩瀚星空的無限熱情。
赴九天,問蒼穹!我國古代天文的成就和高度,閃爍著中華先哲的智慧。而從“東方紅一號”的冉冉升起到神舟十三號“太空出差三人組”的載譽而歸,中國航天事業上一次又一次的騰飛,更展現了中華民族在對宇宙星辰的探索中不懈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