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長期以來,官場類影視劇往往以反貪除惡為發力點,深化權力救贖,伸張人民正義,但是權力意志被糾偏后,人民權利如何主張、如何賦得卻鮮有涉及。2022年,以《警察榮譽》《底線》《縣委大院》為代表的電視劇,走出干部與權力糾葛的故事線,著力平民生活的改造,展示公共權力下沉后,在陽光下如何運行,還政于民。
機關工作規定叢叢,約束力強,加上傳統官僚機構歷史書寫隱秘性的加載,無形中造成了機關的大院文化或高墻文化,成為干部與民眾溝通的鴻溝、互信的阻礙。于是機關大院類文學創作都以權力的正本清源為目標,而《警察榮譽》《底線》《縣委大院》中雖然有圍墻,但進出大院的門檻沒有了,觀眾看到的是大院與街市的互通,大院的門庭若市,干部工作的匍匐,民眾維權的心氣。民眾心中“官”本位在淡化,干部心中“民”的分量變得沉甸甸。警察一次次穿街走巷,紓難解困,安撫人心,在與形形色色的民眾打交道中褪去了冷漠和高傲。法律的威嚴無情之下,是法官的有情,最大限度地和解糾紛,撲滅民眾苦惱的火星,化身社會天平,稱量公平正義。法有權而人無權,彰顯社會法治效果。從呂青山到梅曉歌到艾鮮枝,縣委權力交接中看到新生領導者化權力意識為守土有責,從攫取權力變為責任擔當,縣、鄉鎮、村領導處于多重矛盾夾層里,創業艱難,務實肯干,惟求百姓生活安瀾。三部電視劇解除了權力寓言,拆除橫亙在民眾心中的權力圍墻,引導社會從權力信奉回歸生活信仰,溝通權力與權利,建立政治與生活的平衡,展露社會新秩序、新格局。
《警察榮譽》《底線》《縣委大院》中許多事件在社會發酵已久,很多話題直面民眾真實的生活情境。如何解開基層民眾的生活扣,真正考驗干部的執政能力?;鶎邮浅鞘信c鄉土的混合區,過去與現在的交融處,是民眾情感的漩渦,能充分感應改革傳導的陣陣波動與回響。三部劇作情節扎根基層,一地雞毛的雜事堵塞了幸福時光的流動,民眾社會情緒反映了同質化生活境遇,而管理者“帶著誠懇而仔細的瑣碎作風”,一點點打磨凝固已久瑣屑煩惱,日漸成熟的管理智慧和技巧不斷激活民眾獲得感,給生活以甜味。在基層,人性存在與時代維度的縫合難度大,基層干部以自我的謙卑躬身,把個人投向社會發展的洪流,共筑社會精神的圍堰。
《警察榮譽》《底線》《縣委大院》下沉探索為民服務延伸的責任深度,上浮追溯黨性、政治性的審美力量。人物、故事能沉入現實土壤,精神、品質又能上浮藝術云端,是電視劇對新時代干部與民眾關系尺度的新丈量,也是探討社會關系的藝術新實踐,還是現實主義創作拓展的廣闊道路。三部劇展現出國家干部的新形象,回應了現代化進程中民眾對執政者能力的不確定,實事求是地回應了民眾的社會關注。新時代新理念武裝的干部有著純粹感。警察故事去掉懸疑化,因摯愛而奉獻;法官故事去掉高大上,因苛求而溫暖;基層干部去形式化,因初心而務實。三部劇保持著清涼、素樸和明亮的畫風,與層疊的事件形成對比,這是藝術的驚醒,也是藝術的現代性表達。故事的現代性引導每個熱愛生活的人走出狹隘,走出事件的困擾,走向有意義的存在,體驗幸福感。警察的自潔、法官的自律和大院干部的不懈,傳遞了現實詩性的力量,喚起民眾奮斗生活的熱情,藝術由此完成了超越日常生活實踐意義的任務。事實上,這是藝術對所有積極向上的生活者的期待,期待倫理道德的自由時,也期待他們在審美上的共鳴暢想。
寫實是電視藝術恒久生命力的源泉,溫暖現實主義的詩情同樣吸引觀眾駐足藝術流連忘返。拾薪者不單要為大眾取暖,還要塑造理想人格,點燃眾人共同的生活想象。(作者雷軍系原軍事經濟學院基礎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