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共同推出的《2023中國詩詞大會》十期節目,從2023年1月25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晚間黃金時段20點檔連續播出,為全國觀眾帶來一場有技術水平、有藝術高度、有文化溫度的詩詞盛宴。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自主原創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歷經八年而魅力不減。“破圈”不易,常青更難?!吨袊娫~大會》八季熒屏常青的秘訣是什么?
十大主題詞禮贊時代精神,凝聚億萬民眾的精神偉力
《2023中國詩詞大會》延續第七季主題策劃的方式,將時代精神融入節目創制,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淬煉出“歡喜、尋味、燃、寒暑、先生、本來、心動、天下、十年、遠方”十大關鍵詞。通過每場的主題化聚焦,打通古詩詞的經典意象和時代關鍵詞的“任督二脈”。圍繞十大關鍵詞,節目串聯起家國天下、體育競技、鄉村振興、科技發展等多個時代切面,以有溫度、有情懷的方式振奮億萬人心,凝聚精神偉力,厚植文化自信,釋放中國力量。
(相關資料圖)
節目中航天員劉洋從太空發來邀請,請大家給她出艙時拍攝的照片配兩句詩詞。節目巧妙把重大科技成果,與民族文化自信相結合,實現民族集體記憶與時代意義的完美融合。2022年北京冬奧會冠軍蘇翊鳴全新研發的滑雪動作,被冠以“踏雪飛鴻”的名字,詩詞與體育的詩意交融,賦予體育運動以東方式浪漫……《2023中國詩詞大會》用十大主題講述中國故事、解鎖中國形象,為時代和人民獻上盛大的詩詞禮贊。
思想+藝術+技術的多維融合,打造沉浸式詩詞新體驗
《2023中國詩詞大會》立足傳統文化,深化融合思維,通過“思想+藝術+技術”的立體升級,賦予傳統詩詞文化更具時尚感的表達方式和更加酣暢的沉浸體驗感,以高質量的內容供給,進一步提升廣大人民的文化幸福感和獲得感。
作為今年最具特色最具視聽沖擊力的創新題型,“情景共答題”通過沉浸式演繹的方式邀觀眾與千年詩詞相遇,與千年歷史對話,為觀眾打造優秀傳統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場,實現了視聽語言技術和舞臺空間表演藝術的完美結合。這種動態的、具象的、視覺的、立體的、現代的劇式表達方式,既激活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也夯實了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和講好中國故事的現實可能。
從真人復原《福貴歲朝圖》里賞花燈、放鞭炮、折梅枝、拉冰床的孩童玩鬧過年場景,到實景搭建《清明上河圖》讓嘉賓以“入畫”的方式漫步汴京兩岸,尋味東都記憶……更有基于古籍文獻和數字技術聯合打造的全息虛擬人蘇軾首次亮相本季大會,并在MR混合現實技術的加持下和現場主持人、選手進行了實時互動。古今交疊、亦真亦幻,歷史感、科技感、時尚感、未來感兼具。這種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全新感官體驗,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新表達,使《中國詩詞大會》實現了從第一階段聚焦知識競技表達層,到第二階段強調故事化、場景化的互動體驗層,再到第三階段注重虛擬現實的視覺沉浸層的飛躍,搭建了古與今、傳統與現代、經典與流行、科技與藝術、抽象與具象溝通的橋梁。
致敬平凡生活中的偉大,內容更加貼近人民,貼近生活
《2023中國詩詞大會》以詩詞為“核”,以人民為“綱”,以現實生活為“目”,讓中華古典詩詞之美走進時代、走進百姓、走向生活,讓古老的詩詞在當下真正火起來,新起來。
秉持“開門辦大會”的理念,節目組始終將鏡頭對準億萬大眾熱騰騰的詩心,真正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同時把時代精神、文化價值、個人奮斗等元素融入選手的故事講述中,為觀眾呈現一個個鮮活立體、積極向上的中國人形象。如參與重慶一線山火救援的森林消防員,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詮釋忠誠與使命;立志航空報國的谷建霖,以“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時時鞭策自己……極大豐富的人物群像,立體展現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傳承,讓觀眾在“小人物”中看到“大時代”。
除了讓“詩入尋常百姓家”,節目還要讓經典詩詞參與到塑造百姓日常美好生活中來,為人民的幸福生活擦亮文化底色,使經典詩詞成為百姓身邊的經典文化、審美文化與流行文化。《中國詩詞大會》將詩詞的觸角伸向浩瀚蒼穹和神州大地,伸向生產現場和田間地頭,每期選題上都有撲面而來的現實感和煙火氣,讓詩詞在冒著熱氣兒的生活中碰撞出絢爛火花。
以多元生活承載的“畫中有詩”,通過在T恤、帆布包、餐墊、燈罩等各類日常生活用品上描繪詩詞意境,讓萬千生活成為展示詩詞的靈巧畫布,生動詮釋了生活自有詩意,人生自有詩意。更有來自民間的非遺傳承人與手藝人用手中技藝致敬經典詩詞。其中既有蠟染、皮雕、魚燈、打鐵花等非遺技藝,亦有煎餅花、地面彩繪、羊毛氈等民間手藝,讓觀眾在煙火氣升騰的生活場景中,沉浸式感知非遺技藝的不朽魅力和煥新風采。
歷經八載的歲月沉淀,《中國詩詞大會》始終堅持守正創新,以創新之姿守護中華文化根脈,真正做到了“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成功踐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命題,最終成為了熱播八年而魅力不減的熒屏“常青樹”。
(劉 燕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