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作者:胡薇(中央戲劇學院教授)
童年受到的藝術啟蒙、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會不斷影響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因此,少年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高品質藝術作品的滋養。實際上,很多以兒童為主要受眾的藝術院團,也一直在為打造出有特色的、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優秀劇目而努力。
比如,由西安兒童藝術劇院創排的兒童劇《二十四個奶奶》(編?。盒啾?,導演:郭洪波),從一個孩子對“二十四個奶奶”畫展,所有畫中“沒有一個奶奶”的提問切入,講述了體弱多病的小翔翔在被父母送到鄉下奶奶家生活的一年間,因為奶奶的教導及自然的滋養而變得行有所止、心有所畏,天性中的精氣神被喚醒的故事。全劇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融入兒童劇,將二十四節氣更替與人生的歲月流轉詩意地化入祖孫相伴的生活之中,濃縮呈現在舞臺之上。
劇作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激烈的外部沖突,只有濃濃的祖孫情感,娓娓道來的鄉村日常以及細膩的心理層次、微妙的關系變化,這些都需要靠舞臺語匯來實現。主創用符合孩子思維的方式,在舞臺表現形式上刪繁就簡,以簡約的導演語匯來揭示劇作的內涵,巧借日常飲食、鄉間游戲、神話故事、民俗節慶等不斷推動情感進展,并借助不斷變化的時空,畫卷般地織就祖孫之間情感變化的軌跡,著力刻畫祖孫之間情感的交融,在展現四季輪回中鄉村生活變與不變的進程中,把人物間的情感推向高潮。
該劇在雙方情感從抵觸到融合乃至最終難舍的不斷演化中,潛藏起一條精神溝通與傳承的脈絡——正是奶奶的關愛與無微不至的照顧,才使得小翔翔打消了內心的惶恐和疑慮,融化了心中堅冰;也正是有了奶奶的言傳身教,他才會從一個妄為任性的孩子變得言行有矩,才會走出閉塞孤僻,變得親近自然、充滿生氣,身心都得以迅速成長,并終于在“上芯子”的民俗表演中邁向了自信與勇敢。
在舞臺呈現上,全劇運用豐富的肢體表達配合簡易卻頗富意趣的道具,或是直接將演員們的身體作為活動的布景、道具,或是令演員們于劇中各色人物及動植物之間靈活轉換,以寫意的場景、頗具畫面感的舞臺造型、充滿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等來整合舞臺表現力,從而更好地完成對于播種、豐收、農閑、社火等標志四季轉換的節點的表現,并通過成年翔翔為眾人講解這些畫作背后的故事,帶領觀眾走進了他的情感與精神世界,揭開他得以獲得如今成就的原因——奶奶當年在他心中種下的交織著文化傳承與血脈情感的種子,早已破土發芽,成為他的根之所系。
另外,主創借助黑光劇的一些特點,將季節轉換寫意式地對應生活細節,從而更有效地完成了戲劇場面的呈現。將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勾連神話故事、地域特色、節慶儀式、民風民俗的立意以多彩的舞臺語匯來呈現,也為祖孫二人片段式的生活剖面賦予了直觀、立體的舞臺感,加之對農諺、民謠、舞蹈、偶等多種富有童趣的表現形式的有效調動,讓演出時刻吸引著孩子的注意力,并于節氣的變化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
雖然全劇在部分戲劇場面和肢體表達等方面還有繼續打磨的空間,但《二十四個奶奶》以其淳樸稚拙的兒童視角、頗具創意的舞臺呈現,不僅展示出一種讓更多的人得以了解、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途徑,以自己的方式拉近了孩子、家長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也讓陪同孩子看戲的家長們對親情、陪伴有了新的思考。童年的歲月轉瞬而逝,但它并未走遠,而是深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就像全劇結尾,長大了的翔翔與小時候的翔翔同時出現在舞臺上,奶奶對他而言就像是手中接起的雪花,雖然融化在天地之間,但她留下的痕跡和影響卻永遠烙印在孩子的心里,因而身邊的一切都能轉化為奶奶的“陪伴”:“春天起風的時候,就是婆在親我孫孫的臉,冬天雪落在你頭上的時候,就是婆在摸我小孫孫的頭,秋天月圓的時候,就是婆在天上看著你”……唯有遺忘,才會導致過往真正的湮滅。而伴隨著成長,正是那些曾經的情感交融、物質及精神的傳承,成為人們心底的力量。
“風箏飛得再高,必須有線;人走得再遠,也得有根”,種下好種子,才能長出好苗子,從小培養孩子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和自豪感,在當下尤顯必要?!抖膫€奶奶》以情感人,將親情與民俗交織,聚焦祖孫的情感脈絡所完成的精神意蘊的傳遞,為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披上了一層童趣的外衣,成功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興趣點,吸引著他們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去感知、探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