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
武夷山主要分布了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變質巖系,中生代的火山巖、花崗巖和碎屑巖。
在中生代晚期,武夷山發生了強烈的火山噴發活動,繼之為大規模的花崗巖侵入,已發現本區有豐富的火山機構,為典型的亞洲東部環太平洋帶的構造特征。白堊紀晚期的紅色砂礫巖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體。
中生代的地殼運動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告性對武夷山地貌發育也很明顯,西部海拔1500m以上的山峰,基本上由堅硬的凝灰熔巖和流紋巖等構成,東部紅色砂頁巖地區則往往發育有較寬的谷地和盆地。所以武夷山豐富的地貌類型是地質構造、流水侵蝕、風化剝蝕、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氣候
武夷山四季分明地處中亞熱帶,武夷山四季氣溫較均勻、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約12℃~13℃,1月均溫3℃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達-15℃,7月均溫23℃~24℃;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福建省降水量最多地區。年相對濕度高達85%,霧日在100天以上。
武夷山有什么習俗文化?
歷史
武夷山是座歷史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時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如今懸崖絕壁上遺留的“架壑船”和“虹橋板”,就是古越人特有的葬俗。西漢時,漢武帝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干魚祭祀武夷君。唐代,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也受到封表,并刻石記載。還明令保護山林,不準砍伐。唐末五代初,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記》里,把武夷山列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稱之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宋紹圣二年(1095年),禱雨獲應,又封武夷君為顯道真人。
習俗
喊山與開山
喊山與開山原是武夷山御茶園內舉行的一種儀式,每年于驚蟄日由知縣主持祭祀活動,在規定的程序中,茶農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以祈求神靈保佑武夷巖茶豐收、甘醇,是為“喊山”。“開山”一般定于立夏前三日之內,茶農們趕早在制茶祖師楊太白塑像前靜默行祭。早餐后由專人帶至休茶地,分散采茶,待太陽升起、露水初收之后,帶山人向采茶工們分民煙卷,表示可相互對話,開山儀式才正式結束。喊山與開山是武夷山茶農特有的習俗。
茶區三角戲
采茶戲有兩個發源地:一是贛南九龍山茶區。二是贛東鉛山縣武夷山茶區。(而武夷山茶區實際上是包括武夷山南坡的崇安、光澤、建陽、建甌等古代著名產茶地)。江西省鉛山縣河口鎮是武夷茶北銷的重要集散地,采茶歌舞十分活躍,所以說武夷山茶區孕育著采茶戲的雛形。
婚喪之俗重禮儀
武夷山的舊婚嫁禮俗,一般有下列程序:說媒、相親、換貼(交換生辰八字)送聘、過門、回門。其中“換帖”很微妙,互換庚貼后,庚貼要放置祖先香位前七天,點燃香燭,不讓停熄。如果燭盡香殘或杯盤破損,出生年月又有些抵觸,這起婚事就要告吹。若成,男家憑媒以聘書、禮物送上女家,叫做“插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