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步走來是喂是喂/往前走那么呀咿喲/跟著紅軍干革命……”近日,在激昂震撼的高唱中,進京參加“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的贛南采茶戲《一個人的長征》緩緩落下帷幕,全場觀眾為精彩的演出獻上了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一個人的長征》獲得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本次展演是該劇首次進京。該劇由知名劇作家盛和煜任編劇,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張曼君任總導演,講述了中央紅軍長征時期,贛南地區一個名叫“騾子”的青年馬夫被蘇區中央銀行馬隊雇用,他趕的黑騾子在湘江戰役中被炸死,破碎的箱子從黑騾子身上掉下,大量的黃金呈現在他眼前,可他堅守承諾,在紅軍戰士拼死掩護下,攜帶黃金孤身突圍,毅然踏上了追趕紅軍部隊的感人故事。作品突出展現了“騾子”在不懈的“行走”和“追尋”中,不斷進行精神攀升,最后用生命踐行理想信仰的成長歷程。
小劇種可以創作大作品。《一個人的長征》深邃而富有思辨意味,雖然主題莊嚴,但卻表現得鮮活靈動。“這是一部富有喜感的紅色寓言劇。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交融淬煉升華,樸實動人。”張曼君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藝術表現上,全劇既保留贛南采茶戲傳統的矮子步、扇子花、單水袖等原生態藝術特征,又守正創新,融合了多種藝術元素,豐富了贛南采茶戲的表現力。劇中使用的交響樂和民歌小調穿插對唱的表現形式新穎又和諧,讓人眼前一亮。
小人物可以反映大主題。《一個人的長征》從小人物寫起,有血有肉、煙火氣滿滿的“騾子”讓人忍俊不禁又肅然起敬。他集善良、憨直和堅韌、智慧于一身,帶有草根人物在生活歷練中的靈動與狡黠,為舞臺增加了眾多喜劇元素。
演出現場,觀眾有笑有淚、反響熱烈,在輕松且富有喜劇感的情節中看到了“騾子”的信仰之光,跟隨著他的漫漫征途,體會到人物的精神升華。“這部劇從一位馬夫的視角切入,展現了真實淳樸的勞動人民形象,讓角色格外可親、可愛,希望能看到更多這樣的優秀主旋律作品。”有觀眾表示。
小劇團可以誕生大演員。在戲中飾演男主角“騾子”的演員楊俊出生于江西瑞金,身為紅軍后代的他有著與生俱來的紅色血脈。為了更真實地塑造好角色,楊俊和主創團隊一起走遍贛南,進行了大量調研考察,鎖定當年與主人公“騾子”身份相近的人物原型。由于在戲中成功扮演了“騾子”,楊俊獲得第十七屆文華表演獎。
在塑造“騾子”這個人物時,楊俊反復揣摩,不放過一個細節。比如,他該是怎么行走的,是不是有點含胸駝背?最終,當“騾子”的形象一點一滴捕捉成型時,楊俊對角色的呈現效果頗有信心:“我相信,‘騾子’在舞臺的表演形象必將是真實而飽滿的。”
社會生活是藝術創造的源泉。“‘騾子’代表的正是贛南這方水土滋養出來的蘇區人民最本真的形象,簡單地說就是‘不是我的東西,我不能拿’‘答應的事,就要做到’這一樸實價值觀。”楊俊說,“騾子”其實一直都在身邊。
《一個人的長征》在呈現上做了不少創新。比如首次運用了皮影道具,將皮影道具外化為黑騾子和紅鬃馬形象,再結合人的形體和身段實現人偶同臺演繹。該劇還大量運用了月亮、星星、小樹等道具物件來營造靈動的舞臺時空。舞臺上民樂小樂隊的設置別開生面,既承擔演奏職能又擔任伴唱角色,還與演員、觀眾現場互動,進而推動劇情發展。
“我之前并沒有接觸過贛南采茶戲,但《一個人的長征》讓我看到了這個劇種的獨特魅力和蓬勃生命力。”演出結束后,觀眾意猶未盡,紛紛交流各自的感想。
中國戲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戲劇》原主編賡續華指出,《一個人的長征》既傳達了信仰的力量,又有濃郁的煙火氣。導演和編劇在創作時,選擇了把觀眾放在首位,既有主題的提煉,又有情節的呈現。在她看來,紅色是贛州最具標志性的特征,贛州有責任、有能力推出成功的紅色題材大戲,期待這部戲能夠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走到更多觀眾的身邊。(黃敬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