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在我國科技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多元開放、資源豐富的大灣區蘊藏著創業的肥沃土壤,無數人曾在這片廣闊天地間留下奮斗足跡。近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的電視劇《青春之城》將創作視角對準這片熱土,以電力、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創業故事作為敘事主線,為觀眾詳解科技變革背后人們的奮斗歷程,讓觀眾理解產業格局變化之中蘊含的時代精神。
《青春之城》采用四組人物、四條故事線并行的獨特結構,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講述了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領域奮斗者的精彩故事,并由此串聯出大灣區創業者群像,譜寫一篇城市的發展史,一篇時代的心靈史。該劇開篇就通過兩組人物面臨的困境和遭遇,交代了時代背景。那是金融危機蔓延全球,鵬城企業面臨群體困境的年代。夏末的企業訂單被退,方遠艦的代理業務因遭遇技術封鎖而中斷。從一定意義上講,劇中描寫的正是中國的城市和企業走向世界舞臺中心,面對各種挑戰的時刻。從這個時間節點出發,設置戲劇矛盾,展開戲劇沖突,觸及了時代發展的核心問題。
《青春之城》成功地把一個城市的成長具象化地呈現在企業和人物身上。在遭遇企業幾乎破產倒閉的困境時,夏末面臨關閉生產線、遣散工人、停止研發等多重選擇。這里面有利益與道義之間的糾結,遣散工人符合經營管理原則,卻違背了企業文化;也有境界格局之辨,停止研發是權宜之計,但那是小作坊的做派,不是現代企業的作為。方遠艦立志制造中國自己的人形機器人,他遇到的困惑是年輕人要不要堅持那些暫時看起來沒有市場前景的事情。這些困惑一定程度上呈現了改革開放多年后中國企業面臨的共同課題。
城市的成長還包含了政府和管理機構的成熟。管理方式的轉變和完善,同樣是由人的轉變來實現的。《青春之城》設計了崔江北和蔣楠楠夫婦這條線索,體現鵬城政府對于城市轉型的理解和感悟。在科創委工作的崔江北為創業者提供政策支持。在企服辦工作的蔣楠楠則與夏末不打不相識,在深入了解夏末的企業之后,主動給企業發展創造條件。
這些劇情告訴觀眾,城市的成長,實質就是人群的變化。正是這些科技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勇敢追逐時代步伐,在曲折中奮力前行,不斷探索突破,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和價值,也助推科技創新和城市發展實現了飛躍。方遠艦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實現突破,夏末在電力設備領域轉型升級,孟夢在設計領域找到了自己的個性風格,崔江北、高山和蔣楠楠在科創委和企服辦為大家提供支持服務。他們縱使道路各異,但目標一致,一切皆為城市發展的使命步履不停,一切皆為科技行業的創新耕耘不斷,一切皆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奮力前行。
一群激情洋溢的人,一批涅槃重生和新生的企業,一座成長中的城市,《青春之城》從人與企業、城市的關系入手,講述大灣區的發展故事,展現中國科技創新的成果。視角獨特,內容豐富,不失為現實題材創作的一次有益嘗試。
作者:王海平(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編劇委員會會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