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正在熱映的《封神第一部》賺足了大眾眼球。作為電影原著,《封神演義》本來就是文學史上相當奇特的一部著作。
在中國古代神魔小說中,《封神演義》一向穩居第二把交椅。和頭名《西游記》單向取經故事不同的是,《封神演義》不僅詮釋了商周更迭、武王伐紂的重大歷史事件,同時也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中華遠古神話體系,堪稱東方版的《荷馬史詩》。
《封神演義》的由來
(資料圖片)
《封神演義》又名《封神榜》《武王伐紂外史》等,或于明朝隆慶、萬歷年間成書,略晚于吳承恩的《西游記》。通常認為,其作者為許仲琳,號鐘山逸叟,應天府(今南京)人。由于記載缺失,許仲琳的生卒年份及生平事跡均不可考,因而誰是作者也存在一定爭議。
《封神演義》全書一百回,前三十回著重描寫紂王的暴虐,后七十回主要圍繞商、周之間的戰爭敘事。內容上看,全書將神話和史實緊密結合,從紂王題詩褻瀆女媧娘娘開篇寫起,后者怒其無禮,派出軒轅墳中的千年狐貍精附身為妲己入宮破壞商朝基業。在妲己的惑亂下,紂王成天沉溺酒色,朝政日廢;又創炮烙酷刑,殘害忠良,王叔比干也被剜心而死。西伯侯姬昌(周文王)被囚七年后逃回西岐,后訪得隱居草野的姜子牙,后者奉元始天尊之命,下山助周滅商。姬發(周武王)繼立后,被紂王迫害的黃飛虎來附,國勢日盛。紂王命太師聞仲伐周,雙方在各路神魔相助下展開大戰,最終紂王失敗自焚而死,周武王即天子位,姜子牙領元始誥敕在封神臺封神,全書告終。
商、周之間的歷史,在《尚書》《詩經》《史記》等古籍中多有記載,如《史記·殷本紀》中說,紂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又“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他“剖比干,觀其心”,以致“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戰敗后“赴火而死”等,這些在《封神演義》中均有描述。類似的通俗話本,如《武王伐紂白話文》《商周演義》《昆侖八仙東游記》《武王伐紂平話》等,作者或有所借鑒。至于神話傳說部分,元刊《武王伐紂平話》和明朝《列國志傳》已有姜子牙斬將封神和部分神魔人物的故事雛形。在此基礎上,作者將這些歷史史實和神話傳說推演放大并融為一體,由此才有了流傳后世的《封神演義》。
上古神話的集大成者
作為中華歷史文化的源泉之一,記載華夏民族創世起源的上古神話無疑占有重要地位。從盤古開天地的遠古時期,到夏、商、周乃至秦、漢、晉時期,類似女媧造人、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各種上古神話散見于《山海經》《詩經》《楚辭》《莊子》《淮南子》《抱樸子》等書中。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神話產生的時間過于久遠,故事多半散佚,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古代一直沒能產生類似西方的完整神仙體系。直到明朝《西游記》和《封神演義》的出現,這一局面才得以改觀。
和《西游記》相比,《封神演義》雖然文筆略遜,故事也不夠精彩,但它的可貴之處在于構造了一個宏大的結構體系。或者說,《西游記》是一個單向度的線性結構,唐僧師徒四人以取經為目的,沿途降妖伏魔,敘述結構比較單一,也容易理解;《封神演義》則是一個立體結構,天上是神界,地上是人間,各有正邪之分。如此一來,四方勢力可以自由排列組合,故事脈絡存在多種可能性。
在《封神演義》的神話體系中,天地未開、混沌一片時始有鴻鈞老祖,他收有三位弟子,其一為道德天尊,也就是后來的太上老君,老子為其化身;其二為元始天尊,也就是開天地的盤古,他手下弟子有“十二金仙”(廣成子、赤精子、黃龍真人、懼留孫、太乙真人、靈寶大法師、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前去助周伐商的姜子牙也是其弟子,其他還有南極仙翁、云中子、申公豹等;其三為阻攔姜子牙伐商的通天教主,弟子包括二十四星宿、雷公電母等。三大弟子之下,又有玉帝、李靖、雷震子、土行孫、楊戩、金吒、木吒、哪吒等徒子徒孫,林林總總,可謂洋洋大觀。
不可否認,《封神演義》書中充斥了各種巫術迷信、神仙道術和三教九流的各種神靈怪異,但其中創造的神仙譜系無疑是突破性的,值得后人重視與挖掘。
亟待開發創新的寶庫
由于書中人物性格過于單一,形象不夠豐滿,故事邏輯性也有所欠缺,《封神演義》問世后也引來了很多批評之聲。明清之際的文學家褚人獲說,《封神演義》滿篇“怪力亂神”,只能“以之消長夏、杜睡魔而已”。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稱: “(《封神演義》)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談神怪,什九虛造,實不過假商、周之爭自寫幻想,較《水滸》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遜其雄肆,故迄今未有以鼎足視之者也”。
盡管評論家對《封神演義》評價不高,不足以和“四大名著”相提并論,但在面世后的數百年中,《封神演義》在民間卻流傳甚廣,書中的很多神魔人物和斗法情節等,對清代小說、戲曲、話本的創作影響頗大。如京劇《陳塘關》(又名《哪吒出世》《哪吒鬧海》),即取材于《封神演義》第十二至十四回。實際上,哪吒原型是印度佛教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子,但經過《封神演義》和相關戲劇的改編,哪咤以神通廣大、健康活潑的兒童形象出場,人物性格得以豐滿成熟。1979年,上海美術制片廠推出動畫片《哪吒鬧海》,哪吒形象更加深得人心,而近年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同樣大獲成功。作為影視改編的熱門題材,1927年由夏赤鳳導演、吳翰儀編劇的電影《封神榜·楊戩梅山收七怪》便已上映,在最近四十年中,大陸、港臺地區更是改編過多個版本的《封神榜》。
和《西游記》相比,唐僧師徒的取經故事已經非常完善,后人創作的空間十分有限;《封神演義》搭建的故事框架雖然不完美,作者駕馭故事的能力也有所欠缺,但反過來說,留給后人的想象空間也特別大,后人可以在這個框架基礎上自由發揮拓展。可以這樣說,《封神演義》就像一個潛力巨大的中華上古神話大寶庫,等待著后人前去不斷發掘與創新。(金滿樓)
關鍵詞: